首页
返回
M1211
塑料件开裂原因分析&检测方法

发布时间:2022-05-26

       塑料制品在生产或者使用过程中,都会出现开裂的情况,除了人为施加压力导致的开裂或断裂以外,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因为塑料的内应力。

       为何会出现内应力?如何解决塑料开裂的问题?

 

       一、内应力分类

       按照起内应力的原因不同,可将内应力分成取向内应力、冷却内应力和环境应力。

       取向内应力:塑料熔体在流动充模和保压补料过程中,大分子链沿流动方向排列定向构象被冻结而产生的;

       冷却内应力:塑料在注塑冷却时收缩不均匀产生的;

       环境应力:制品存在应力时,与活性介质(水/酸碱/有机溶剂等)接触时会出现裂纹。


 

       值得一提的是环境应力。有些塑料如 ABS 等,在受潮状况下加热会与水汽发生催化裂化反应,使制件发生大的应变从而开裂。

 

       二、微观分析:PC 内应力开裂

       下面我们以用量较大、用途较多的 PC 材料为例,进行一次微观分析。

       PC 材料容易内应力开裂是由于它本身的分子结构所决定的——结构中有苯环,所以取向比较困难。

       在成型后,被取向的链节有恢复自然状态的趋势,但是由于分子链节已被冻结和分子链之间作用力,从而可能造成制品存在应力,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应力开裂现象。

       当前尤其是回收的 PC,由于回收 P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下降,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宽,少量存在的水分、颜料、杂质、溶剂等极易引发开裂现象。

       几种常见聚合物的内应力大小顺序:PPO > PC > ABS > PA6 > PP > HDPE

 

       三、如何解决塑料内应力问题?

       1、前期原料选择

       A、选取分子量大、分布窄的树脂

       聚合物分子量越大,大分子链间作用力和缠结程度增加,其制品抗应力开裂能力较强;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越宽,其中低分子量成分越大,容易首先形成微观撕裂,造成应力集中,便制品开裂。

       B、选取杂质含量低的树脂

       聚合物内的杂质即是应力的集中体,又会降低塑料的原有强度,应将杂质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。


 

       C、共混改性

       易出现应力开裂的树脂与适宜的其它树脂共混,可降低内应力的存在程度。

       例如,在 PC 中混入适量 PS,PS 呈近似珠粒状分散于 PC 连续相中,可使内应力沿球面分散缓解,并阻止裂纹扩展,从而达到降低内应力的目的。

       再如,在 PC 中混入适量 PE,PE 球粒外沿可形成封闭的空化区,也可适当降低内应力。

       D、增强改性

       用增强纤维进行增强改性,可以降低制品的内应力,这是因为纤维缠结了很多大分子链,从而提高应力开裂能力。

       例如,30 % GF + PC 的耐应力开裂能力,比纯 PC 提高6倍之多。

       E、成核改性

       在结晶性塑料中加入适宜的成核剂,可以在其制品中形成许多小的球晶,使内应力降低并得到分散。

       2、加工成型条件的控制

       在塑料制品的成型过程中,我们记住三个“凡是”:

       凡是能减小制品中聚合物分子取向的成型因素,都能够降低取向应力;

       凡是能使制品中聚合物均匀冷却的工艺条件,都能降低冷却内应力;

       凡有助于塑料制品脱模的加工方法,都有利于降低脱模内应力。

       对内应力影响较大的加工条件主要有如下几种:

       A、料筒温度

       较高的料筒温度有利于取向应力的降低,这是因为在较高的料筒温度,熔体塑化均匀,粘度下降,流动性增加,在熔体充满型腔过程中,分子取向作用小,因而取向应力较小。

       而在较低料筒温度下,熔体粘度较高,充模过程中分子取向较多,冷却定型后残余内应力则较大。

       但是,料筒温度太高也不好,太高容易造成冷却不充分,脱模时易造成变形,虽然取向应力减小,但冷却应力和脱模应力反而增大。

 

 

       B、模具温度

       模具温度的高低对取向内应力和冷却内应力的影响都很大。

       一方面,模具温度过低,会造成冷却加快,易使冷却不均匀而引起收缩上的较大差异,从而增大冷却内应力;

       另一方面,模具温度过低,熔体进入模具后,温度下降加快,熔体粘度增加迅速,造成在高粘度下充模,形成取向应力的程度明显加大。

       C、注射压力

       注射压力高,熔体充模过程中所受剪切作用力大,产生取向应力的机会也较大。

       因此,为了降低取向应力和消除脱模应力,应适当降低注射压力。

       D、保压压力

       保压压力对塑料制品内应力的影响大于注射压力的影响。

       在保压阶段,随着熔体温度的降低,熔体粘度迅速增加,此时若施以高压,必然导致分子链的强迫取向,从而形成更大的取向应力。

       E、注射速度

       注射速度越快,越容易造成分子链的取向程度增加,从而引起更大的取向应力。

       但注射速度过低,塑料熔体进入模腔后,可能先后分层而形成熔化痕,产生应力集中线,易产生应力开裂。

       所以注射速度以适中为宜。最好采用变速注射,在速度逐渐减小下结束充模。

 

 

       F、保压时间

       保压时间越长,会增大塑料熔体的剪切作用,从而产生更大的弹性形变,冻结更多的取向应力。

       所以,取向应力随保压时间延长和补料量增加而显著增大。

       G、开模残余压力

        应适当调整注射压力和保压时间,使开模时模内的残余压力接近于大气压力,从而避免产生更大的脱模内应力。

       总结:成型温度高一点,成型压力小一点,成型速度慢一点,保压时间少一点,保压压力高一点。

 

       四、塑料制品热处理怎么做?

       热处理是消除内应力,尤其是内取向应力的一个好方法。对于以下几种产品来说:都需要热处理:分子链刚性大、玻璃化温度较高的;壁厚较大、带金属嵌件的;使用温度范围较宽的;尺寸精度要求较高的;经过机械加工的;都需要,甚至是必须进行热处理。

       常采用的热处理温度高于制件使用温度 10 — 20 ℃ 或低于热变形温度 5 — 10 ℃。一般厚度的制件,热处理 1 — 2 小时即可。

 

 

       五、塑件设计时如何规避内应力?

       1、形状和尺寸

       为了有效地分散内应力,应遵循这样的原则:制品外形应尽可能保持连续性,避免锐角、直角、缺口及突然扩大或缩小。

       对于塑料制品的边缘处应设计成圆角,其中内圆角半径应大于相邻两壁中薄者厚度的70%以上;外圆角半径则根据制品形状而确定。

       对于壁厚相差较大的部位,因冷却速度不同,易产生冷却内应力及取向内应力。因此,应设计成壁厚尽可能均匀的制件,如必须壁厚不均匀,则要进行壁厚差异的渐变过渡。

       2、金属嵌件

       塑料与金属的热膨胀系数相差 5 — 10 倍,因而带金属嵌件的塑料制品在冷却时,两者形成的收缩程度不同,因塑料的收缩比较大而紧紧抱住金属嵌件,在嵌件周围的塑料内层受压应力,而外层受拉应力作用,产生应力集中现象。

 

 

       在具体设汁嵌件时,应注意如下几点,以帮助减小或消除内应力:

       尽可能用塑料嵌件代替金属嵌件;

       尽可能用热膨胀系数相差小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(铝/铜/铝合金);

       金属嵌件表面涂覆橡胶或 TPU 缓冲层,保证成型时涂覆层不熔化,即可降低两者收缩差;

       金属嵌件表面脱脂化处理,防止油脂加速制品的应力开裂;

       金属嵌件进行适当的预热处理。

       金属嵌件周围塑料的厚度要充足,例如嵌件外径为 D,嵌件周围塑料厚度为 h,则对铝嵌件塑料厚度 h ≥ 0.8 D;对于铜嵌件,塑料厚度 h ≥ 0.9 D;

       金属嵌件应设计成圆滑形状,最好带精致的滚花纹。

       3、上孔设计

       塑料制品上孔的形状、孔数及孔的位置都会对内应力集中程度产生很大的影响。

       为避免应力开裂,切忌在塑料制品上开设棱形、矩形、方形或多边形孔。应尽可能开设圆形孔,其中椭圆形孔的效果最好,并应使椭圆形孔的长轴平行于外力作用方向。

       如开设圆孔,可增开等直径的工艺圆孔,并使相邻两圆孔的中心连接线平行于外力作用方向,这样可以取得与椭圆孔相似的效果;还有一种方法,即在圆孔周围开设对称的槽孔,以分散内应力。

 

       六、如何测试应力开裂?

       我们这边仍然以 PC 为例,来看看应力开裂应该怎么测试,这里主要介绍的是醋酸浸泡法,步骤如下:在室温下用冰醋酸或四氯化碳溶剂,浸泡未经退火处理的带螺丝部件的注塑制品,从放入溶剂中到出现裂纹的时间,记为应力开裂时间。

       测试方法举例:将做好带有螺丝槽或柱的 PC 制品,完全浸泡于 25 ℃ 的冰醋酸中 30 s,取出后晾干后检查表面,仔细检查外观,如有细小致密的裂纹,说明此处有内应力存在,裂纹越多,内应力越大。

 

转自——【功能高分子及助剂】公众号

其他新闻

通过以下方式分享:

分享到:



更多